遇事不指責,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: 烏鴉和鴿子住在一個小森林裏,有一天,烏鴉準備離開,就向朋友鴿子告別。 鴿子問它:你為什麼要搬走呢? 烏鴉回答道,其實我也不想搬走,但這裏的人對我太不友善了,他們嫌我的叫聲太難聽,不歡迎我留下來,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。 鴿子沉思良久,對烏鴉說了這麼一番話: “朋友,你如果不改變自己的聲音,那麼無論你飛到哪里,都不會有人歡迎的。” 這就是烏鴉定律。 如果不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,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,那麼問題並不會得到解決,同時還會被更多地問題所困擾。 一個人的成熟的標誌,就是能時常反省自己,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,並努力去改變。 01 改變情緒:遇事不責備。 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。 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,沒有人是完美的。 一味的指責,只能讓事件更加的惡化。 遇事不責備養,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,也會讓事情更好的處理。 大文豪蘇軾因為朝廷之爭,被章惇屢次迫害,一路被貶,坎坷崎嶇。 最遠的一次,被貶到了“一去一萬裏,千知千不還”海南。 惡劣的氣候環境,折磨著蘇軾的身心意志。但是在絕境,他也依然雲淡風輕,一笑置之。 被貶海南的第三年,宋哲宗駕崩,宋徽宗趙佶繼位,朝廷大赦天下。 然而,蘇軾並沒有報復這位曾經迫害過他的政敵,反而給他寄去藥方,要他保重身體。 他在的回信裏寫了這樣一句話:“但以往者,更說何益,惟論其未然者而已。” 一切都過去了,就不必再提了,好好保重身體吧。 面對章惇過去曾給他的傷害,蘇軾選擇不再計較。 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。 事情已經發生,即便再責備也無濟於事,只能是徒增煩惱。 學會換位思考,將心比心,停止指責,學會寬容,生活才會越來越順,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。 02 改變心態:爛事不糾纏。 尼采在《善惡的彼岸》中說: “與惡龍纏鬥過久,自身亦成為惡龍。凝視深淵過久,深淵將回以凝視。” 人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不順心的事,不愉快的人,如果凡事都要計較對錯,到頭來只會累了別人,也苦了自己。 遇到爛事不糾纏,不僅是一種態度,更是一種智慧。 韓信“胯下之辱”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。 韓信在受到屠夫的挑釁時,選擇忍受著巨大的侮辱,從屠夫胯下跨過。 這才有了之後的拜將封侯,破齊滅項,走上人生巔峰。 伏爾泰也曾經說過:“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,而是鞋子裏的一粒沙子。” 不糾纏不是懦弱,而是放下。 我們都無法改變爛人的存在,也無法改變爛事的發展。 能改變的,只有自己的心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