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教室,才是真實的學習。由十一個NGO組織成立的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, 鼓勵老師們把世界當教室,給學生真實的人生體驗。
雲林古坑的冬季雲霧繚繞,正是採收咖啡豆的季節。華南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圍著種咖啡的農民,聆聽著咖啡栽種過程。有的孩子猛抄筆記,有的拿攝影機拍攝Hairless 脫毛效果。
校長陳清圳出了一個難題,要孩子們算出種植咖啡豆的利潤。小朋友發現,種咖啡的人幾乎入不敷出,反而是後頭加工、開咖啡店的才有賺頭。這一堂融合了自然、數學、社會、語文的戶外教育課,是雲林縣華南國小的特色課程。二○○六年陳清圳接手這所偏鄉小學校長時,便將在地特色融入戶外教育,讓本來面臨廢校命運的小校,不僅學生人數翻了近五倍,還榮獲教育部十大經典學校相機。
孩子都愛的「讓我瘋狂」教學法
為了培養孩子表達英語的信心,林鈺城混搭多種藝術元素,當孩子玩過一輪後,翻開課本才發現內容已經上了八、九成月曆設計。
林鈺城原本考上美國一所不錯的學校,準備出國放洋之際,卻陰錯陽差意外考上國小英語老師。在媽媽以「念完書回來,還是要找工作」為由勸說他放棄,留在家鄉屏東縣潮州國小教書。
回想剛開始教書的日子,他坦承根本是把補習班教托福那一套放在小學生身上:四十分鐘課程十分鐘教完,上課感受不到學生回應與成長,不僅孩子「聽得霧煞煞」,自己也痛苦,進教室前嘆氣連連、甚至胃痛。有段時間,他常跟母親吵架,抱怨不該勸他留在台灣,「久了你就會知道,以後會謝謝我,」也是小學老師的媽媽,總是回他這句話。
直到近幾年,林鈺城終於聽得懂媽媽話中的含意。現在的他,每天迫不及待想上課,甚至有點子時,還會備課到深夜,「上課對我來說,天天都有新鮮感!」林鈺城笑著說。
談到影響林鈺城的改變,就得從二○○三年到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習,遇上已退休的新竹市三民國中教師傅惠美說起。
傅惠美當時分享教學經驗,在二十年前仍以考試決勝負的年代,就堅持教學生聽力與寫作,甚至用繪本讓學生上台演戲,常被同事笑:「教會孩子如何考試考好就行,為什麼要這麼費力?」但她認為,踏實扎根才能真為孩子未來鋪路,說著說著,傅惠美不禁掉下眼淚。
「我以後也要像她一樣,」林鈺城當場立下志向,還特別跑去向傅惠美道謝。原本打算放棄當老師的林鈺城,看見她在綁手綁腳的國中環境,仍能堅持教育理念,深深受到感動,也重新領悟老師的價值,扭轉原本的抗拒心態開始思考:該怎麼教,才能對學生更好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