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napask 與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8日發表《2021年自主學習白皮書》,這份報告調查國內691名中學生,依照學生自主學習程度分為四類:有約14%屬於能夠主動學習、探索資源的「自主型」學生;最大宗則是仰賴教師引導,才能自願投入學習的「投入型」學生約占42%;以及需要更多教師引導的「依賴型」(約28%)和「被動型」(約16%)。
如何增加自主型學生?《2021年自主學習白皮書》提到,家長的教養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,對學生自主學習力有影響清黑頭。
Snapask 幕僚長蘇詩涵分析,家長教養風格分3種,其中「寬容」風格,也就是高度回應孩子的需求、低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或「權威」風格,即高度回應孩子需求,也高度控制孩子生活者,都無法對孩子的自學力產生顯著影響。不過,低度回應孩子的需求、高度控制孩子生活的「獨裁」風格家長,則會降低「投入型」孩子的自主學習意願。
相較於家長教養方式,《2021年自主學習白皮書》發現,某些種類的教師教學風格,扮演關鍵角色,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願。
參與執行此調查的清大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所長廖冠智指出,Snapask根據學術理論,將教師風格分成4種,其中「高彈性」教學風格的教師,能在課堂上導入跨領域思維,以雙向引導取代單向講授,最能提升學生自主力。但此類教師屬於少數,廖冠智接著說,有些教師採「正式課程」教學風格,嘗試創新,但仍將自己定位為傳統授業者,只能提升「依賴型」學生的自學力thermage 效果。
另外,有些教師採行「學生為中心」教學風格,願帶領學生角色扮演,讓他們相互教導與學習。還有一些採「單一」教學風格,上課以講述為主,較少導入跨領域知識,這兩種教學風格,都無法對學生的自學力產生顯著影響黑頭粉刺清除。
教師如何打造高彈性教學風格?廖冠智舉出以下5項具體教學法:
動手做:例如鼓勵學生寫作、實作
合作式學習:安排學生分組、共享學習資源
創造遊戲:讓學生在有趣、具競爭性的氛圍中成長
強化課堂中的討論時間與品質:鼓勵學生發言、分享自身看法
營造教學場域:例如帶學生到戶外認識真實環境。
媒體人何戎目前是中學生家長,他分享自己的「ABC」教養法則,包括「Active」激發學習動機、「Believe」相信孩子能學也願學、「Cooperate」能與孩子合作,並說這3大法則,有助養出願意自學、不怕挑戰新事務的孩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