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

[人生] 既要保存泰雅文化,也要培養基本學科能力

[複製網址]
1
轉型為實小之後,除了每週三下午的教師共備時間外,天天都上全天課,表示老師們又要教學,又要週週開發新課表,「痛苦得快得憂鬱症了」,林志宏這樣苦笑著說CEF 課程

因為大多數師培生不懂得泰雅族語,下午的課程都由部落耆老協同教學,一間教室裡出現3、4位老師是常有的事。像是飲食文化(蔬果類)這個單元,就由兩位老師共同授課,在三週內要上完認識部落常見野菜、正確念出蔬果的泰雅語和中文名、正確採集蔬果部位及合作烹煮完成一道菜,這一整套完整的學習過程。

至於評量方式,則用實作與口頭發表來計分,目的是給平日學科表現不理想的孩子,也有機會靠其他能力爭取好成績入伙前清潔

校內處處強調泰雅文化融入,但博屋瑪也同樣重視學生的基本學力,因為這是孩子們未來能夠走出部落,在社會生存的能力。

「我們的老師改變了教法,透過好玩有趣的課程設計,提高了學生的動機,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看出一點點成效,去年施測的TASA(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)成績高於全國平均分數」,林志宏說,這樣難得的成果激勵了全體教師,因此雖然開發新課程很痛苦,但大家還是願意投注許多心力,用活潑、生活化的上課內容,帶起每一個原本落後的學生。

他舉例,目前正在和台中教育大學合作開發的「民族數學」,就是要寫出一套合乎原民文化的數學教材,而不只是將既有教材做「轉譯」。例如:數學課本上的例題有「爸爸第1天打獵到3隻山豬、第2天又獵到5隻,一共得幾隻?」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轉譯,因為「原住民不會兩天內捕走8隻山豬,除了無法保鮮,也違反了保持環境平衡、與自然共生的信念。

做為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後,全國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原住民實驗國小,博屋瑪希望起一個帶頭作用,證明原住民資質完全不輸人,基本學科能力和民族文化的深度涵養,可以同時兼顧澳洲買樓

全校15位老教師們燒腦又爆肝,自行開發出的全套泰雅文化課程教案及週課表,預計3年內會全部完成,這些經過老師實際操練過的合用課程模組,將全部公開釋出,提供給其他有心效法的學校使用;同時他們也要示範,如何寫出合乎在地風俗文化的自編國數教材,才能更貼近原住民小朋友的生活經驗,引起共鳴。這是博屋瑪教學與行政團隊共同的使命。

收藏收藏 推 噓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| 註冊

本版透可值規則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