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

[電影趣圖] 《父親》父親安東尼日漸年邁,罹患失智症

[複製網址]
1
《父親》電影改編自同名舞台劇劇作,公演後屢獲好評,更獲得法國戲劇界最高榮譽「莫里哀戲劇獎」三項大獎肯定,電影版由原劇作家費洛里安齊勒擔任導演,並與《危險關係》編劇克里斯多夫漢普頓共同編劇,更邀請《沉默的羔羊》中演出漢尼拔的安東尼霍普金斯及《真寵》奧莉薇雅柯爾曼影帝影后領銜主演。故事描述住在倫敦的一對父女,父親安東尼日漸年邁,罹患失智症,加上女兒安工作及生活已達到無法負荷的地步,漸漸在家庭倫理與現實生活間拉扯……


「盡孝」與「尊嚴」的撞擊
電影的第一場戲,就以安回到家中探視父親安東尼作為故事的開端,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日常對話,卻可以從兩人的對話裡,對於父女現在所面臨的難關略知一二。安東尼在對話裡,不斷說著找不到手錶、手錶被看護偷了,不僅以一場戲帶出安東尼的病況,手錶更是代表整部片重要的元素之一,也就是「時間」。時間對於一個失智症患者來說,是保持清醒的重要條件之一,只要一不注意,就會陷入時間的漩渦之中,就像被困在時間裡似的,分不清日夜。
而在對話中更透露出,安希望父親能欣然接受由看護照護這個安排,而父親卻認為自己還有正常行為能力,不需要他人照護,安認為此舉是為父親盡一份孝心,而父親則是想活得更有尊嚴,不依靠他人過活,從這也看得出安與父親安東尼,在這已出現拉扯的痕跡。
而本片特別的敘事手法,更是創造出不同於一般失智症電影的故事結構。《父親》採用非線性敘事,不禁讓人聯想到 2000 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《記憶拼圖》,打破既有的故事順序,直到電影結尾才得以拼湊出故事的原貌,懸疑效果十足;本片更以沉浸式觀影體驗,讓觀影者得以透過安東尼第一人稱的視角,去體會失智症患者的不安及恐懼,並非以旁觀者的角度切入。
減肥瘦身
圍繞「父親」的人物,各自的表徵
隨著女婿及不同看護等角色登場,電影更是創造出懸疑且驚悚的氣氛,尤其是女婿一角的出現,不僅能看出家庭成員之間的權衡關係,更能展現出本片在家庭關係中不僅只在父女之間著墨,也加入非原生家庭成員的角色,在家庭照護議題上多了更多抗衡與想像空間。此外,安與丈夫之間的對戲,也直接製造出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對立,直截了當地闡述自身所代表的觀點。
值得關注的一點,是安東尼記憶錯亂時,所製造出男性與女性角色的正反面意象。出現在安東尼身邊的女性,幾乎代表著正面的意象,例如:細心照護的看護、女兒以及安東尼的母親。反之,男性則是代表著負面的意象,例如:女婿。
尤其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,更讓人不禁思考片中這些男性對於安東尼的自私與辱罵,是一種自我投射,亦或是一種對於男女在家庭照護關係上的批判。
收藏收藏 推 噓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| 註冊

本版透可值規則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