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門結合自然理化、鄉土人文、服務學習的「自然探索課」,擦亮了新竹市光武國中的招牌,更獲邀到美國發表台灣經驗
攝氏十一度的寒流,加上新竹向來任性的大風,才下午六點,冬夜的氣息已濃稠得令人難以招架。然而,光武國中校園裡被暱稱為7-ELEVEN的實驗室,卻鬧哄哄的像開著派對。七十個早該下課的孩子,還沉浸在尋找答案的歡愉中會計軟件。
這群十三、四歲的孩子,從生活裡蒐羅了各式各樣的怪問題。有人從新聞中看到洪水沖垮了橋墩,開始研究什麼形狀的橋墩最耐得住沖刷;有人因為在卡通中看過果蠅對著光跳舞,便研究起果蠅對不同頻率閃光的反應;還有人研究皮蛋的變化、炸冰淇淋的原理、自製海浪發電機。創意在小腦袋裡冒出嫩芽,在這裡滋養茁壯人民币投资。
科學研究 人人機會均等
教室裡沒有教科書、沒有隨堂考,連教材、研究題目與進度都由學生主導。學生每四個人一組,自己找主題、找研究夥伴,老師的角色有點像碩士班的指導教授,偶爾參與討論、提點,或者丟出更多的問題。國一,他們學概念、學邏輯,國二一整年,就在這個實驗室裡,找自己的答案。
這堂「專題研究課」雖是科學資優班的必修,但其他學生只要有興趣,而且願意利用午休、放學後的時間來這裡磨,都歡迎來上課。因為光武國中堅持,每個孩子該有同等的機會黑頭粉刺清除。
常在全國科展中出盡風頭的科資班,畢竟只是少數人。光武國中還有一門全校性的實驗課,吸引了各縣市國中前來取經。這門結合服務、分享與學習的「自然探索課」,今年三月更獲邀到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(NSTA)發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