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弄珍藏:召喚/重想/再述的實驗室 --北美館為平台,開拓藝術解讀與定位的新視野 Dance with the Museum Collection:Retrieved, Reimagined, Restated 105年05月28日至105年10月02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.3B展覽區
美術館作為美學脈絡裡,藝術家與藝術作品評鑑自身價值與歷史定位的重要現世場域,擁有展示、保存與記錄人類發展進程的嚴謹意義。在時間汰變與流轉中,與社會環境、政治風氣、美感流行密切的相互依存,而與時俱增的庫房典藏品,除了典藏購入當下的主流肯定與細緻保護的必須性之外,對於在歷史論述與大環境意識不斷崩解、風化、重構的後世人群觀看裡,它們除了是現代創作者的養分與靈感來源,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?
本展覽《舞弄珍藏:召喚/重想/再述的實驗室》,由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女士作為總策展人,總策展人身兼「美術館館長」與「導演」兩種身分,透過前衛與觀照視角多元的策展概念,以北美館開館三十三年以來,所收藏保存的眾多經典藏品為對象,針對檔案重啟,展開邀請的姿態。三位客座策展人:朱盈樺、郭昭蘭與蕭有志,受邀以「藝術家」、「策展人」與「建築師」三種不同的美學專業,集結當代三十位創作人,演繹與激活典藏品在當代論述脈絡下的生命力。策展概念係經由召喚/重想/再述等多種觸碰方式,使古今藝術作品,在北美館舞台跨時空的呢喃私語交織中,產生既溫柔亦充滿爆發力的跨世代深刻凝視。
北美館館長林平在開幕記者會中表示,此展覽延續2013首次開啟的典藏實驗展概念,繼續往更深層與多元面向進行探索與討論。她特別以2009年荷蘭「凡亞彼美術館」(Van Abbemuseum)展覽為例 ,時任館長的查爾斯.艾許(Charles Esche)在美術館內同時進行兩個展覽,其一為典藏展,另一部分則為「再現」典藏展之展,所有的展品、展場手冊等物件皆為仿製,甚至故意仿舊、復古,試圖討論典藏品的重新展示,能否始終如一?而本次展覽除了是暑期大展之一,其展期時間也與九月份即將開幕的2016台北雙年展有一個多月的重疊,希望在雙年展國外客座策展人閱看台灣檔案的同時,也能看見台灣當代與歷史的對話。
館長在策展論述中提及:「美術館作為一個界定藝術歷史價值與規則的場所,它自身形成象徵或符碼……進了美術館的物件,代表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,它是美術館之外的真實世界的再現,而無法再為真實自身;典藏品則是這些價值的指涉物。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支,旨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,同時進行詮釋與運用。但是社會改變了,藝術進入當代的情境亦正經歷巨大的質變。」當代藝術的創新,已不再僅止於形式上與媒材上的變化,知識大爆炸帶給人類世界的衝擊,在於對知識體系重組的撞擊與反思。
爰此,三位策展人分別提出各自不同面相的提案論述,使本展覽製作和生產呈現多媒材、多視角的狀態。郭昭蘭「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」,將目光轉向美術館典藏系統自身,從概念性的創想出發,透過七位創作者的解讀與發想,各自展演美術館行政與博物館結構本身富含的創造力;朱盈樺「写真筆談」,邀請八位創作者,以文字書寫的方式,建構十二幅典藏影像作品背後可能有的文字脈絡,重新標示影像具有的潛在藝術座標;蕭有志「對照記」則企圖透過十七位台灣當代影像創作者的選樣,用論辯,用承繼,用反轉等多重手段,勾連出世代間既緊密又殊異的關係,讓傳承的道路綿延而有趣。
此次展覽並非要撞擊堅固的藝術寶庫與過去的歷史價值,而是在既有的廣袤原野上,偏離藝術史拓寬的道路,在蔓草中重新開闢多條美學想像的蹊徑,探索經典作品與史學概念,在今日重新被觀看、閱讀與重構的可能性。本展覽是一個針對收藏的實驗性嘗試,也期待對觀者的記憶展開不一樣的對話機制。
圖文來源:北美館新聞稿提供
|